
肖竹青認為當前中國白酒業“不需要也不可能反內卷”。
• 全球歷史研究證明:“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視為生物界和市場規律,行業內卷就是這種規律的體現;
• 肖竹青認為市場三要素(人口、購買力、購買意向)中,社會購買力不足是中國酒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消費者對未來收入預期悲觀帶來消費緊縮和消費降級。大量靈活就業者和隱形失業者和低收入群體因為缺乏購買力已經形成了節衣縮食的習慣,主動砍掉大量非必須的生活消費行為和消費欲望;
• 在“活下去”的壓力下,企業只能不斷加碼促銷、降價、降檔,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必然選擇,任何口號式的“反內卷”都無法改變供需失衡的硬約束。
肖竹青認為各家酒廠水漲船高卻又彼此抵消的渠道促銷和向下延伸產品矩陣幾乎不可逆轉,也不可阻擋。
2. 價格戰解決不了行業問題,也救不了大多數企業。
• 價格越打越低,渠道費用越抬越高,利潤被雙向吞噬,最終“彼此抵消”;
• 需求端并未因降價而擴張——低收入人群已把白酒列為“可砍掉”的非必需消費,價格彈性極低;
• 結果只是把行業從“高價滯銷”拖向“低價微利”,大量酒企仍難逃退出和邊緣化命運。
3. 肖竹青認為“反內卷”,只有“減量增質、錯位競爭、主動退出”三條路:
• 減量增質:砍掉冗余SKU,把產能、營銷資源集中到1-2款真正能夠代表產區風味、又能控量保價的核心單品,用稀缺性對抗價格戰;
• 錯位競爭:放棄“全民喝名酒”幻想,深耕區域、圈層、場景化需求(例如高凈值小眾收藏、海外華人禮贈、夜場輕飲型白酒),做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
• 主動退出:對于資金、品牌、渠道都不占優的地方小廠,與其繼續陪跑,不如把基酒、窖池、品牌資產“賣殼”給頭部企業或跨界資本,實現產業整合,減少無效供給。
在整個行業需求萎縮的大背景下,這三條路徑本質上都是通過“減少參與者、減少總供給”來緩解內卷,而不是指望需求端突然回暖。
肖竹青預測:未來十年中國盈利的規模酒廠不超過100
家?
1. 先看基數
目前全國持證酒廠約 900~1 000 家,其中納入統計的“規模以上”企業(年營收 2 000 萬元以上)已從 2017 年的 1 593 家降到 2023 年的 963 家,六年間凈減少 1/3。按這個速度,再疊加需求端持續萎縮,十年后仍能留在“規模以上”名單里的企業大概率已經不足 100 家。
2. 再看盈利門檻
肖竹青用的是“盈利規模酒廠”而非“規模以上酒廠”,意味著他不僅看收入,還看利潤。
• 2024 年白酒板塊 21 家上市公司中,僅 7 家營收過百億,卻分走了 95% 的凈利潤;
• 如果把非上市公司算進來,行業估計共有 40~50 家年凈利超過 1 億元的企業;
• 在需求繼續下滑、價格戰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只剩高凈值人群基本盤牢固的高端名酒、以及少數擁有區域心智+現金流優勢的區域龍頭。
3. 最后看行業趨勢
• 肖竹青認為中國酒業已進入“K 型”分化:頂部高凈值消費穩定,腰部以下普遍負增長;
• 渠道費用、庫存、資金成本三項疊加,中小企業的盈虧平衡點被持續抬高;
• 資本窗口已基本關閉,新品牌再無“燒錢”空間,退出是唯一選項。
綜合以上三點,未來十年中國酒業“還能穩定盈利”的酒廠大概率落在 60~90 家區間。肖竹青給出的“不超過 100 家”既符合當前淘汰速度,也兼顧了極端情況下個別區域龍頭的存活可能,因此屬于“偏保守的合理判斷”。
恒正網-大額配資-正規炒股在線配資網-上海股票配資公司提示:文章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